西安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,市民上下班交通拥堵现状应该如何解决?多位政协委员提出建议,其中王文委员提出“智能交通”概念,认为应该建立“西安市车联网”,可有望实现“零拥堵”和“极限通行能力”。另外,委员们还提出了公交专用道分时管理、公交站与地铁站实现“无缝连接”等建议,纷纷为城市交通缓堵“支招”。
建议1
提出“智能交通”概念 呼吁建“车联网”
上班路 平均费时近30分钟
去年西安地铁开通、设置16条公交专用道、微型公交线路开通……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我市道路的严重拥堵情况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,私家车数量的猛增,有限的道路资源,上下班拥堵情况仍然存在。
一份由中科院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上下班花费的平均时间,西安是29分钟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市民反映一遇到堵车的情况,上下班所花费的时间就会远远超过29分钟。
“不堵车的时候,乘公交车不到30分钟就到了。可是一堵车,就说不上了,最多要1个小时才能赶到。”每天从凤城二路到朱雀路上班的赵先生告诉记者。家住东二环的李女士每天开车,到粉巷附近上班,“道路通畅的时候不到20分钟就到了,堵车的时候就要在路上耽误40分钟以上。”
科技治堵 建立“西安市车联网”
为此,王文委员提出了一份建立车联网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,提出建立“西安市车联网示范应用工程”。
“车联网”是通过识别、传感和交互设备,从信息维度全面感知道路交通的人、车、路、环境,再通过计算机、通信和控制技术,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。
原来,城市道路交通的根本问题是“基于社会整体出行需求对路网时空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分配”问题,解决的关键是能否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现状做到“全面感知”。
王文认为,一旦实施此工程,可实时、精准地感知交通量、位置、路段交通流量、平均行程时间、平均行驶速度、黑名单、超速、限行、停车位等信息。一旦形成了海量的样本数据、统计分析和预测信息,就会为交通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。全面实施“车联网”工程后,在理想的情况下,可以逐步实现“零拥堵”和“极限通行能力”。
据悉,未来建立的车联网不仅可以用于治堵,还可以向公安、交通、城建、环保、税务、保险和车主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,从而形成巨大的信息服务产业。 记者 陈黎
建议2
公交车站与地铁站
实现“无缝连接”
“在有地铁站口的地方,调整公交车站位置,使公交车站尽量与地铁站靠近,与地铁站实现‘无缝连接’。”
海外联络委员会提出的议案指出,西安市自地铁开通后,交通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,但是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的要求,我市在人性化交通管理方面与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较大差距。让公交站与地铁站实现“无缝连接”, 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乘车和换乘。
此外,交通干道上的所有公交车站要修建防雨棚,使在公交站上等车的人们不再淋雨,等以后条件成熟时,在所有的车站上均修建防雨棚,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,如允许市民或有经济实力的人捐建雨棚,可将捐建者的姓名制作到防雨棚上。
建议3
公交专用道
分时管理
“非高峰时段,时常会出现其他道路车辆排队,而公交车道闲置的情况。”潘中印委员建议,可以在早7时至9时,下午5时至7时,在公交专用线上只允许公共交通车辆通行,而在其他时间段社会车辆也可以通行。除此之外,在现有公交专用道上明显标识,在非高峰时段允许社会车辆通行,在高峰时段严格管理,对在高峰时段占用通行的社会车辆加大处罚力度。
建议4
充分发挥
道路指示牌作用
目前,有些地段设置的道路指示牌很隐蔽,而个别十字路口的信号灯经常发生故障,信号灯失灵,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运行秩序。
为此,九三学社委员们提出,对现有各种道路上不规范的指示牌进行检查修正,准确告知驾驶人前方的最终地点、禁停、禁左单行、环形掉头等交通信息。对设置在大树、电杆或障碍物等后面的各种道路指示牌,应该进行位置纠正,并加强对交通信号灯的管理和维修,充分发挥道路指示牌及信号灯的作用。 |